手机版
1 1 1

周文彰谈“如何践行好为民务实清廉六字要求”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周文彰]:各位网友,全党当前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今天,我围绕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为民、务实、清廉”,围绕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四风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和思考。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为民务实清廉”八句话。

  第一句话,做官重在做事与做人。领导干部有人习惯地把我们叫做官,官是什么?有人可能说官是地位,有官就有地位;也有人可能说,官是权力,有官就有权力,官大,权大;官小,权小。实际上,官是什么呢?官就是责任。一个人从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变为官,就意味着他不单要管好自己,还要管好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他的责任也就增加了。官由小变大,实际上就意味着我们责任的范围由小变大,责任的份量由轻变重。

  为了方便管理,人民便赋予官一定的权力,做官也就是掌权用权。因此,我们掌权用权是以履行责任为前提的,那么,权实际上是领导干部履行权力的工具。有一年一个地方发大水,人们到处找不到镇长,镇长去哪里呢?镇长去丈母娘家了,因为丈母娘家发了大水,后来这个镇长被称为“怕水干部”,受到了“双开”的处分。那么,从女婿这个角度来讲,他是一个好女婿,但是他之所以受到处分,就是因为他没有履行镇长带领群众抗洪抢险的责任,可以说他倒霉就倒霉在他是一个官。

  既然做官,就一定要做事。掌权和用权就是为了做事。做事是履行责任的过程,做事是履行责任的表现,也是履行责任的结果。要做好官、做好事,就一定要做好人。做人不过关,做官做事也做不好。那么,三者的关系是什么呢?做官是手段,做事是目的,做人是基础。安徽省凤阳县原党委书记沈浩书记,他就在日记中写到“做官是为了做事,做事不能为了做官”,如果做事是为了做官,那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所有有利于做官的事我就做,不利于做官的事我就不做,群众再需要我也不管。可见,做官与做事的关系丝毫不能颠倒。我们只有做好了人,我们做官才能成为人官,否则,会被老百姓骂为别的什么官。所以,我们要先做好人,才能做好官。好人不一定是好官,但好官必须是好人。我用这一句话作为我自己写的一本书写的名字,受到很多人赞成。

  做人要有做人的样子,人的样子是什么呢?人的样子不在于高呀、瘦呀、胖呀、矮呀、男呀、女呀、俊呀、丑呀,这跟做人没有关系。人的样子在于人的道德,道德是人之本,古人说“人可以一生不仕,但不可以一日无德”。对领导干部来说,哪些道德最重要呢?我认为四点最重要,这就是责任、忠诚、诚信、廉洁。

  廉洁就要做到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所以我准备的第二句话就是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前面我们已经讲过,领导就是掌权用权,要掌好权、用好权一定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为谁用权;这是用权的方向。第二,如何用权;这是用权的态度和方法。第三,怎样安全用权;这就是用权的可持续性的问题了。

  这三个问题是连在一起的,有时候讲的就是一个问题。比如如果为谁用权的问题出了偏差,那么,用权就很不安全了。因此,为谁用权,是用权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官员用权,当然是为人民用权,道理非常简单。第一,领导干部是一个为民的职业,我们知道,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医生的职业是救死扶伤,司机的职业是安全行车,我们领导干部的职业就是为民谋利。所以,我们用权当然应该为人民,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一个为民的职业。

  第二,权力是我们用来为人民的工具或者叫手段,就像枪支是公安干警用来对付坏人的工具和手段一样。[09:13][周文彰]:第三,领导干部的权力属于公权,公权就要公用,就像公款一定要公用一样。公权私用就像公款私用一样是不可以的。为人民用权就是公用,为自己用权就是私用。比如公报私仇,比如用权谋私,所有这些都是叫公权私用。

  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就是要防止我们公权私用,所以权为民所用是一个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对官员来说,用权谋私,不道德,不合法,不安全。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用权谋私是不道德的,因为我们吃人民的饭、用人民的权、做着是人民的工作,我们就应当有职业道德,那就是为人民用权,否则就是不道德。第二,用权谋私是不合法。大家知道刑法对权力谋私有严厉的制裁规定,我们作为领导干部最要警惕的不合法行为就是用权谋私。第三,用权谋私是不安全。每谋一私等于是给自己增加了一份危险;严重的谋私,只谋一次,就会断送自己的政治生命。所以,官员最伤害自己的行为就是用权谋私。

  很多年以前,我听广播,听到一个例子,让我刻骨铭心。就是一个单位的总工程师,他的父亲曾经被冤,平反之后,补发了十几万的工资,他把这些工资全部用来交公,应该说这个总工做得很好。但是,后来他收了别人八万块钱,跟他的职务是相关系的,所以后来他被判了刑。他就没有搞清楚我们权力是不能跟金钱交换的,哪怕只有一次都相当危险。

  我们用权,就要为人民谋利,让人民满意,这绝对不是官话、套话,这是我们岗位要求,这是我们的责任要求。所以,我今天准备的第三句话,就是让群众满意是用权的最高标准。

  最近,我写了一本书,与方正出版社为了配合这一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而出版的,题目就叫《为民·务实·清廉——做官做人做事60讲》。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要让群众满意,都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不是看上级,不是看领导。习近平总书记说,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最高标准。这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

  为什么要这样呢?第一,这是党的宗旨决定的。我们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第二,这是权的性质决定的,我们手中的权力是属于人民的,是人民给的,因此,应当让群众满意。第三,这是领导干部的责任要求,领导干部这个职业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群众满意。

  党中央之所以反复强调领导干部用权要把让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有些个地方、有些个领导同志做得不太好,可以说这是我们党再三强调用权要让人民满意的直接原因。

  有一年有个地方街道有土地就转让给一些个人,有14个个人就在这块土地上盖了房子,造价大概40万元左右,后来房地产火爆了,政府就想把这块地收回,结果作价很低,大概只有14万元左右,业主就不满意,为什么呢?他们的利益直接受到损害,于是就诉诸法院,还没等法院判决,当地的政府就进行强拆,把业主控制住,用推土机把这个房子推平了。还有的,比如,听说有一个老太太,她在不该摆摊的地方摆摊了,然后城管就过来了,说走开走开,这里不能摆卖,结果老太太以为他们过去了,就没当回事儿,几分钟以后,城管又回来了,就抢夺老太太手上的秤,谁知道老太太的手指就夹在秤砣的绳子里,城管用力一扯,就把老太太的手指扯掉了,以后被大家追他,才把手指还回来。

  近年来,不关心民生、对群众的合理诉求视而不见,甚至与民争利,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对群众的态度粗暴的问题,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导致一些群众常年上访,甚至惨犯人命案,引发群体性事件等等。这些事情,每当我听到,我就深感不安。所以,如果我们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用权的最高标准,那么,我们就能够比较好地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让群众满意,我们用权,我觉得就要抓好四个着力点。第一,让群众满意,就要以民生为本。实际上以人为本,在我国就是以民为本。以民为本,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以民生为本,让老百姓有饭吃,有工作,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民生要靠发展,所以要以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民生还要靠理念。富财政,民生不一定就会令人满意;穷财政,民生就不一定没有希望。所以,只要理念到位,以民生为本,富有富的安排,穷也有穷的办法。避免财政富了,老百姓却很穷,许多民生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

  第二,让群众满意,就要做到公平公正。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最不满意的地方之一,就是收入分配不公、司法行政不公、机会不均等等等。我们领导干部的使命不仅仅是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而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总的努力目标,也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的规定性质。

  第三,让群众满意,就要勤政廉政。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懒惰拖沓,不可能让群众满意。至于廉洁与民生的关系,那是不言而喻的,群众最恨的就是官员的腐败。

  第四,让群众满意,还要真抓实干,反对形式主义。我讲的第四句话,就是切忌形式主义。我很早就注意形式主义的问题。比如上级的甲对下级的乙说要怎么怎么,应如何如何,转过脸来,乙成为上级了,他又对下级的丙说,要如何如何,应如何如何。丙转过脸来又成为上级了,就对丁说,要如何如何,应怎么怎么。结果层层都记住了怎么说,但是都忘记了应当怎么做,形成了一个操作真空。

  因此,几年过去了,会议没少开,文件没少发,话也没少讲,但是,问题还是问题,这就是我们工作中的形式主义。

  后来,我渐渐地发现,形式主义不是个别,也不是一时,在有些地方,形式主义已经成为一种工作方式、工作流程、工作习惯。有很多表现,比如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会议开过了,文件发过了,就算落实了。比如工作浮在上面,活动此起彼伏,声势浩大,就是做不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比如在教师节还有其他什么节,比如春节,慰问教师,慰问困难家庭,事情过了,又把他们忘了。

  形式主义的要害是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求表面,不顾实质;只图虚名,不求实效。我们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太过份、太严重了。以至于我们中央的每一次重要会议,中央领导的每一次重要讲话,几乎都谈必须严厉地杜绝形式主义。但是,多少年过去了,形式主义仍然我行我素,甚至还有加重泛滥之势,什么原因?我就进一步的思考和观察。我想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可能有人喜欢。如果不喜欢,见到形式主义调头就跑,或者严厉批评,或者通报点名,这样大家就会引以为鉴,举一反三,没有人再敢搞形式主义了。

  第二个原因,形式主义可能很管用。比如顺利地应对了检查验收,比如受到了上级的表扬,比如通过了达标升级,再比如,还被重用提拔。人的行为总是有目的、有动机的,如果没有任何用处,形式主义不会受到这么多人的青睐,不会屡禁不止,你们说是不是这样。

  第三个原因,那就是习以为常。形式主义你搞我也搞,反正搞的人也不少,大家都已经习惯这样工作了,已经见怪不怪,否则我们无法理解这么多形式主义,连普通的老百姓一看就明了,我们这么多聪明的领导同志、见多识广的领导同志,反而我们却乐意为之呢?可能就是习以为常了。

  以上三个原因是我的猜想,如果事实跟我的猜想有点吻合,那么就太可怕了。因为形式主义的危害太大了。首先,它误事。用形式主义抓经济,它经济上不去;用形式主义防治污染,环境好不了;用形式主义去解决民生,民生不可能改善;用形式主义去解决社会治安问题,老百姓肯定没有安全感。

  第二个危害,形式主义是伤财,就是要花钱。因为不花一定数量的钱,它这个形式成不了主义。财政富的地方,财政花点钱可能不缺钱;财政困难的地方,为了搞形式主义,要去化缘、摊派,搞得鸡飞狗跳,所以伤财就变成劳民。

  这样本来我们可以用来作学,解决老百姓看病问题,救助困难家庭的钱,结果却成了形式主义的牺牲品。形式主义的第三个危害就是毁容。那就是严重地损害我们领导干部的形象,损害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伤害老百姓的感情,减损老百姓对我们的信任,使老百姓丧失对我们的信心,进而也会影响到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象。

  误事、伤财、毁容,这是我自己概括的,还不一定全面。实际上,形式主义的危害怎么评估都不过分。毛泽东同志说“形式主义害死人”;邓小平同志说“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江泽民同志说“形式主义是我们党的一大祸害”。我们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下决心,抛弃形式主义的恶劣作风。如果作为处在上级,我们作为上级领导,一定不能让形式主义的东西过关,一定不要让搞形式主义的人占便宜、得好处。我们这样的上级领导越多,形式主义的市场也就越小。所以,我有时候这么想,形式主义的东西,它之所以能够存在,需要上一级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来承担一定责任。

  形式主义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官僚主义,江泽民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他说官僚主义引发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所以反对形式主义的同时,必须反对官僚主义。

  我今天准备的第五句话就是抛弃官僚主义。我们党反对官僚主义的历史比反对形式主义的历史要长久得多。什么原因呢?因为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官僚主义就在我们党内出现了,军队里就有了。那时候主要表现为强迫命令、敷衍塞责、鱼肉百姓。所以在中央苏区就开展了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一直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这个斗争才暂时搁下来。

  解放后,1950年,官僚主义也随着我们掌权进入了我们权力机关,也附到我们一些领导同志的身上。1950年5月20日,西安解放一周年纪念大会上,当时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副书记习仲勋同志就作了《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报告,把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称作是目前我们工作当中的最大威胁,号召揭发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1953年,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指示》,全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斗争,接着又开展了一个新“三反”运动,这就是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乱纪。老“三反”运动和新“三反”运动,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官僚主义是摆在第一位。

  由于官僚主义,始终和官、权联系在一起,所以只要有官、只要有权,稍不注意,官僚主义就会抬头。再加上作为官僚主义的肥沃的土壤,封建主义,在我国历史时间又很长,影响又没有得到及时的消除,就使得官僚主义经常是这样,它不但没有寿终正寝,而且有时候有新的发展,1963年周恩来同志写了一个反对官僚主义的一篇文章,对当时的官僚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排查和梳理,官僚主义的表现多少呢?20种制度。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官僚主义仍然是危害我们事业的恶劣作风。所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带领我们持续不断地展开了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邓小平同志指出,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它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官话、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瞒上欺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等等,这无论在我们的内部事务中,或者在国际交往中,都已经达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

  江泽民同志把反对官僚主义和反对形式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领导全党制定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第五条就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当选为我们党的总书记的第一天,习近平同志在同中外记者见面的时候就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必须下气力解决。这清楚地表明,解决官僚主义的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目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解决官僚主义的问题,既要靠我们党的决心和举措,更要靠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自觉。我们应当达成这样几点共识:第一,官僚主义是一切旧政权、一切反动阶级欺压人民的恶劣作风,我们共产党人一点都不应该沾染。如果我们沾染了,那就是对党的宗旨、对人民公仆这个身份的严重玷污。

  第二,官僚主义危害的严重性超过我们任何语言描述,也超过我们的常规想象。一个人、一个领导干部,哪怕只犯一次官僚主义的错误,那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造成的危害,就是很大的。所以,每一个领导干部不能原谅哪怕自己只有一次官僚主义的错误。

  第三,官僚主义是一大顽症。因为官僚主义是跟官、权联系在一起的,只要当官、只要掌权,就有可能产生官僚主义。因此,我们要时时高度警惕、处处自我检查,从思想上筑起杜绝官僚主义的防线,我们应当努力做到当官而不搞官僚主义,掌权而不滥用手中职权。

  根除官僚主义,既要靠思想教育,又要靠制度建设,更依赖于民主政治的推进,培育官僚主义的天敌,使官僚主义没有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每当我看到或者听说有些领导干部身在其位、不谋其政,对所管的工作知之甚浅,也不想深入了解,老是终日无所用心。我就纳闷,这种人怎么会当这么大的干部?我真希望有一天不会再有这种现象发生。每当我看到或者听到有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做官当老爷,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充耳不闻,举手之劳就能解决的诉求,硬是逼得群众成为上访户,我就痛心。老百姓遇上这样的领导是多么不幸,我真希望有一天不会再有这样的领导在位。

  每当我听到或者看到,因为商业开发而被强迫拆迁的钉子户点火自焚,事情过了之后还要以暴力抗法,要被罚到坐牢,我就震惊:一个平凡生活着的老百姓怎么突然间就被家乡开发弄得家破人亡,还要当上罪人,难道这是唯一的结局吗?我真希望有一天这种悲剧在社会主义祖国绝迹。

  我相信,这些希望也是人民群众的希望;这些希望也是我们大多数领导干部的愿望。这种希望和愿望只有官僚主义从我们身边消失的那一天才会实现。为这一天的早日到来,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自己下属的作风抓起。这是我讲的第五句话。

  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要真抓实干,凡事都要抓落实,这是我今天准备的第六句话。

  贯彻中央和上级的决策部署政策是要抓落实,贯彻我们自己的决策部署和政策也要抓落实。总而言之,做领导工作,最忌讳、最怕的就是不落实。

  怕不落实,首先是怕不抓落实。我们有时看到一些领导同志该传达学习毫不含糊,该发文件该开会也不含糊,就是不抓落实。有的甚至认为,传达学习了,文件发了,话讲了,就是抓落实了。

  怕不落实,第二就是怕不全部落实,落实就落实一部分。比如,对位的就落实,不对位的就不抓落实;比如容易的就抓落实,困难大的就不抓落实。结果无论中央还是上级要求的,还是自己安排和承诺的,都打了不少折扣,做不到全部落实。

  怕不落实,第三就是怕全部不落实。不全部落实,这就更可怕了,无论中央怎么强调,怎么三令五申,无论自己的规划、承诺多么美妙,到头来一个不落实。例如,转变发展方式,在一些地方到现在也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思考。防止农产品污染,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在一些地方到现在还没有任何实际的措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一些地方到现在也没有明显的进展,等等等等。

  这种种不落实,后果相当严重。轻,它会影响威信,损害形象;重,会失去民心,造成民怨。这些后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和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凡事都要抓落实。抓落实,是我们领导干部的重要责任;抓落实,就是尽心尽责,不抓落实就是不负责任,一个不负责任的领导干部,不配成为领导干部。

  抓落实,是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因为抓落实,就有职业道德;不抓落实,就是职业缺德。一个没有职业道德的领导干部,不应当占据领导岗位。抓落实,是领导干部的优良作风;抓落实就是作风正派;不抓落实,就是作风不正。一个作风不正的领导干部,是党和人民所不需要的领导干部。抓落实,是领导干部的能力标志,抓落实就是有能力、有本事;不抓落实,就是没有能力、没有本事。一个没有能力和本事的领导干部,是一个误事的领导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抓工作,就像抓铁有痕、踏石头留印一样,我们应该铭记在心,凡事都要抓落实。

  抓落实,就需要艰苦奋斗,这是我准备的第七句话。

  这几年,有两件事情引起轩然大波。一家国有企业花了160万左右买了一批酒,最贵的一万多块钱一瓶。还有一件事,就是由网民发起,拍政府大楼,结果有19个政府大楼被上了网,这些政府大楼豪华气派,考虑得十分周全。而这些地方往往还存在着很多的破破烂烂的学校,这个对比反差太大、太大。这两件事情都引起了民怨,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典型的享乐主义,这是典型的奢靡之风,这就自然引起一个话题,就是在我们今天还要不要继续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和军队在革命战争年代战胜敌人的一个重要法宝。所以,在进城之前,在河北西柏坡,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及时告诫全党,我们马上要掌权了,我们要进城了,但是不要忘记,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务必”。党执政以来,一直要求领导干部把“两个务必”作为座右铭来铭记,作为警钟来长鸣。

  2013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指出,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请大家注意,总书记强调,“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大家可以从这句话看到这个“艰苦奋斗”精神在我们党的作风、纪律、精神状态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艰苦奋斗是什么内容?什么意思?什么要求呢?我觉得艰苦奋斗就是不怕困难,励志战胜困难。艰苦奋斗,就是不怕吃苦,始终勇于吃苦;艰苦奋斗,就是不图安逸,坚持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就是不贪图享受,励行勤俭节约等等。艰苦奋斗的内涵和要求非常丰富,需要我们励行去发掘、奋斗。

  艰苦奋斗对我们为什么重要?首先,艰苦奋斗是一种精神,你有了这种精神,条件再恶劣,环境再艰苦,任务再艰巨,也会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就是这种精神的写照。艰苦奋斗是一种作风,有了这种作风,就能与群众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就能带领群众改革创新,苦干实干,群众一天不过上好日子,我们心里一天就不踏实。

  第三,艰苦奋斗是一种本色。我们保持这种本色,就筑起了一道钢铁防线。灯红酒绿,不为心动;糖衣炮弹,百发不中。我们个人保持这种本色,就能够反腐防变,我们党保持这种本色,就能够自如地应对长期执政的考验。所以,艰苦奋斗对我们党太重要了。

  那么,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艰苦奋斗呢?首先,我们今天之所以要继续艰苦奋斗,因为我们总体上还不发达,有的地方仍然贫穷落后。不错,我们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我们自己也引以自豪。但是,我们国家仍然处在并且长期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然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样一个国际地位没有变。要发展、要发达,改变这三个没有变,我们就要艰苦奋斗。

  今天,我们之所以仍然需要艰苦奋斗,因为财政还不丰足,建设和民生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我们办公、用房、招待,少花一点钱,我们用于发展和民生的钱就多一点。即使财政充裕的地方,改善民生无止境,民生水平的提高水平,永远是我们领导干部应该不断努力的,这就需要我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今天,我们之所以仍然需要艰苦奋斗,是因为贪图安逸会自我麻醉,贪图享受会逼人钻空子,贪图舒适会脱离群众,经不起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

  前些日子,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一个办公大楼引起了网民的一致好评,这座办公大楼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盖的。而这个县的一些中小学,比如像崇阳镇的第一初级小学就相当引人注目。报道说,这个县的有些学校,条件甚至好过一些大学,这让我们非常感动。

  另外一个例子是陕西省宁陕县从2009年实施15年免费教育,这是一个贫困县,去年它的财政收入才3075万元人民币。早在2007年,宁陕县就开始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依次推出农村住宿生营养计划和生活补助免费职业教育、小学到高中免费教育,2010年还实行蛋奶工程全覆盖。这么一个贫困县,做了这么多的事,底气哪里来?中国网事记者做了一个调查,就是靠县域经济的发展,靠中央省市转移支付和开源节流,这个县里有明确的规定,要压缩行政开支。

  在全国这样艰苦奋斗的党委、政府很多很多,这样做的领导干部也很多很多。这是我们应该肯定,也值得自豪的地方。但是,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确也很盛行,触目惊心,我们要坚决反对,坚决防止,始终坚持艰苦奋斗。

  第八句话,要自重和自警。

  自重,就是自己重自己。重什么呢?重言、重行、重形、重名。重言,就是说话不能口无遮拦,在不应该的场合,不合适的时间,不应该说的一些话,就不应该说,这就是重言。现在你如果点一下,上网搜一下,雷人雷语,就会看到一些领导同志讲话不够慎重,信口开河。重行,就是行为要检点,做了不该做的事,去了不该去的场所,做了不该做的动作,这就是不重行。比如我们领导同志开重要的会议还打瞌睡,这就是不注意自己的行了。重形,就是重外表。比如穿着打扮要合乎身份和场合,不合身份和场合的穿着打扮让人看着不习惯,甚至不舒服,严重不合身份和场合的穿着打扮,使人反感,使人厌恶,这就是不自重。这是重形象的。重名,这个名是民生之名,声誉之名,不是名利的名,名利之名,我们不但不能重,而且还要淡泊,但是自己的名声一定要重视,轻易玷污自己的声誉,败坏自己的名声就是不自重。

  对于一些一般社会成员,我们领导干部要格外自重。比如出入娱乐场所,比如儿女结婚大操大办,这对一般社会成员来讲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对领导干部,那就要自重,要特别小心。

  怎么才叫自重?有没有衡量标准?我觉得是有的。衡量标准,一个是看合规不合规,第二,是看得体不得体。所谓合规,就是合乎规范。比如角色规范、道德规范、组织规范、法律规范等等。得体,就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与自己的角色、身份,与自己所处的场合十分吻合或者协调,这就是得体,不能过,也不能不足。

  总体来说,自重就是自己把自己的言行举止控制在合规、得体的范围内,这是讲自重。

  领导干部不光要自重,还要自警。自警,就是自己警示自己,就是自我警惕、自我警醒、自我戒备,自我告诫,自敲警钟。为什么领导干部尤其要自警呢?我在多个场合讲过,因为领导干部是诱惑的目标,是攻击的靶子,是监督的对象。领导干部已经成了风险最高的职业。严峻的现实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们,我们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警,越是权高位重的领导干部,越是要时时自我告诫、时时自敲警钟。如果以为当了领导干部就可以高枕无忧,就可以心安理得,这就意味着我们为诱惑敞开了大门,对攻击放弃了防御。如果以为当了领导干部就可以随心所欲,就可以为所欲为,那就意味着积极地创造风险、主动地拥抱风险。

  我们如何自警呢?自警的办法还是很多的,比如用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来激励自己,比如用反面的事例、典型来告诫自己。比如我们牢牢把握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为人不做亏心事,这样一些为人为官的底线。但要根本性的自警,就是在思想上筑牢三道防线,这就是道德防线、纪律防线和法律防线。

  道德防线是什么呢?是指只要我们培养起良好的道德品质,它就会形成一种自觉的自治能力。法律防线是什么呢?纪律防线是什么呢?是指一个人忠诚于自己的组织,坚守组织制定的行为规范而形成的一种自治能力。比如遵守团章、遵守党章,遵守一个群众团体的章程,这些都是属于组织的纪律。我们就会形成一种纪律防线。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遵守党纪,从而形成一种自治能力。

  法律防线就是个人对法律怀着敬畏之心,而自觉遵守法律,从而形成一种自治能力。这三道防线,越是往后,它的自我警戒的力量就越强。一个领导干部最后走向犯罪,走向腐败,就是这些防线被一道一道地突破了。

  我们要做到用权的可持续性,我们要做到成为党和人民所需要的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地自敲警钟,在头脑中筑牢道德防线、纪律防线和法律防线。

  最后,我还有一句话,谈谈学习。

  领导干部要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做到自觉地抵制“四风”,就一定要坚持学习。我最后一句话就是让学习成为习惯。学习它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种语言。学习是一种行为,没有行为的学习就谈不上学习。学习也不是一时一事,而要持续不断。持续不断地行为就叫习惯,我们领导干部要努力让学习成为习惯。

  习惯是怎么来的?习惯是养成的,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可以成为习惯。比如,做事马虎了事,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得过且过的习惯。比如,朋友见面,陪着抽一只烟,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抽烟的习惯。比如,今天不想学习,明天不想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不学习的习惯。

  我们如何养成学习的习惯呢?要养成学习的习惯,就要从今天开始。下午下班回家了,在公共汽车里,在地铁里,或者坐在公务车里,拿出报纸、书本,读几页,读几本。晚上回到家里,吃完饭,该处理的事情做完了,还有时间,坐到书桌前学习。开会,早到十分钟,还没开始,我打开学习资料,学习几段。在出差途中,比如在动车上,在飞机里,有时间,就拿出来学习。我们久而久之,坚持下去,就会让学习成为习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话,总以某种固定的方式、形式,人便能形成习惯。

  一些平时不重视学习的同志,原谅自己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太忙、应酬多,没有时间学习。真的没有时间吗?其实不是。我自己有过这样一个经历,我曾经连续多年锻炼身体不正常,结果身上有了一些毛病,一位老领导就批评我,他说“你的观念是不对的,时间不是挤出来的,而是安排出来的”,这一点,让我恍然大悟,于是我把晚上下班以后的第三个时间段就安排为游泳,从头开始学习游泳,每天坚持不断,每周至少游泳五次。结果,把我的身体体质游好了,体质反而更好了。

  我刚才说会前、车上、回到家里的空余时间进行学习,实际上就是说要把这些零星的时间用来安排学习。安排要坚持,坚持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于是,学习就成了一种生活内容,成了一种工作状态,成了一种生命方式。

  当然,话也说回来,不管我们怎么安排,每天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因此,我想说的话就是,要想让学习成为习惯,我们就要舍得下功夫,舍弃一些习惯,克服一些习惯。比如喝茶聊天的习惯,看电视连续剧的习惯,上网冲浪的习惯,灌弹打拖拉机的习惯、电话煲粥的习惯、吃饭应酬的习惯等等等等。我不是说这些习惯不好,而是说这些习惯会占据我们太多的时间,没办法让学习成为习惯。

  这个世界让我们喜欢的东西很多很多,而很多东西它不需要多大的毅力就能养成习惯,而且很容易坚持下去。这就需要我们会取舍,甚至需要忍痛割爱,以便给学习的习惯让地盘。

  人们常说,兴趣爱好是持久行为的内生动力,这话一定不错,学习要想成为习惯,也需要兴趣爱好的支撑。但是,学习,尤其是学习理论,更多的是枯燥,而不是乐趣。这个乐趣,往往是产生在学习一段时间,产生了甜头之后,感到甜头之后。因此对领导干部来说,养成学习的习惯,不能依赖于兴趣爱好,不能因为对自己学习不感兴趣、不爱好,就不去学习。不爱学习,不爱看书,也要逼迫自己看书学习。因为在领导干部这里,学习是一种责任。不学习,观念就会陈旧,视野就会狭窄,知识就会老化,素质就会蜕化。不学习,就会加剧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学习是领导干部的规定动作,而不是自选动作,是一种政治责任,而不是一种兴趣爱好。一个人可以不当领导干部,而一个领导干部却不可以不学习,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从政治的高度努力让学习成为习惯。

  好,各位网友,今天我就讲为民、务实、清廉八句话,加上最后这一句话,让学习成为习惯,实际上是九句话,讲得不到、不当的地方,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9日 11:52 来源:人民网 编辑:肖志刚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