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改作风从找回调查研究“真味”开始

重庆市委宣传部 吴东平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谈起干部转变作风,外地朋友举了这样一则实例:某领导机关干部下乡调研,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拼凑了十几个村民看书读报,有人不识字将书倒起看,成为笑柄。

实际工作中,类似调研失真现象不时上演。有些习惯事前发通知、打招呼,人还没下去,走访线路、调查对象、汇报材料早已备好。有些车马未行,调子先定,主观色彩浓厚,诱导基层群众顺杆爬,反对不同意见。有些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只看前庭不看后院,把表象当实质,挂一漏万。有些调研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只看前庭不看后院,所闻所见全是亮点、特色。有些无的放矢,随心所欲,狐假虎威,下基层变成吓基层,干部群众备受折腾。有些纯属作秀,打官腔,摆架势,为的是电视上露脸,广播里传声,报刊上留名。个别地方甚至弄虚作假,让干部扮群众,让群众当观众、背台词……凡此种种,不仅采不到真民意,决策不接地气,还增加基层负担,引发群众反感,损害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形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凸显了调查研究对改进作风、深化改革的紧迫性、重要性。如何保证调查研究看到实情、听到真话、找到“真味”?亟需认真思考、回答。

调查研究,要真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科学认知的土壤,是汲取智慧力量的源泉,也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县委书记好榜样焦裕禄下乡,从不坐吉普车,全凭一辆破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跑遍全县120多个生产队。新时期“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兰辉长年累月下基层,手机里2000多个号码多是普通群众,他穿着朴素,常被当作村民。正是由于长期深入群众,群众才拿他们当亲人,愿意和他们说真话。调查研究,要像焦裕禄、兰辉一样,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要主动淡化“官念”、放下“官样”、丢掉“官架”,化成普通群众,轻车简从,深入厂矿车间,走进背街里巷,下到田野院坝,与“草根”面对面、手拉手、背靠背。调查研究,不仅姿态要低,更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甘当小学生,拜群众为师,与百姓交友,用心感知“草根”的酸甜苦辣、所思所盼。要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了解情况、搜集材料,与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群众的呼声意见,感知百姓的酸甜苦辣,吸纳群众的经验智慧。这是搞好调研的根本途径。

调查研究,要善讲群众语言。讲什么话、怎么讲话?看似小问题,实则关系“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大问题。言为心声,语言好比一面镜子,能照出党员干部群众观念强不强、群众基础牢不牢、群众工作实不实。熟悉和了解孔繁森的人都知道,他讲话一般不念稿子,而是用平时积累和练就的群众语言。他不论走到哪里,都很受群众欢迎,很快融入群众之中,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干部下基层调研,要学习孔繁森,善于倾听、学习、运用群众语言,切忌打官腔、唱高调。老百姓的话,源自生产生活,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反映群众心声,集中群众智慧,容易引起共鸣,干部要善于把老百姓的家常话、泥土话吸收、提炼为己所用。与群众交流,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切忌放空炮、吹大牛。要把自己当成群众一员,真心实意与群众交朋友、拉家常,群众才会掏出心窝子,打开话匣子,调查研究才能捉到“活鱼”、挖出“富矿”。这是搞好调查研究的有力武器。

调查研究,要解难题办实事。调研有没有成效、成效有多大,最终取决于能不能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让群众受益。孔繁森下乡,看到藏族大妈双脚被冰雪冻僵了,毫不犹豫把大妈的双脚搂进怀里。郑培民得知苗家汉子受伤,送去衣服、家具和黄羊,帮群众增收脱困。靠着这样一种为民解难题、办实事的情怀,人民对他们永远“信得过、忘不了”。调查研究,要像孔繁森、郑培民一样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调查研究下到哪里?了解哪些情况?解决什么问题?都要认真“备课”。要带着“问号”搞调研,背着任务下基层。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到困难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研究问题。要蹲点调研、解剖“麻雀”,既发现个性问题,又看到共性问题,通过条分缕析、研机析理,找准问题症结,开出破解良方。切忌光打雷、不下雨,要真心实意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为老百姓办实事,以调研工作的扎实成效赢得群众信赖、支持。这是搞好调查研究的最终归宿。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血脉在基层,活力在基层。每一名干部都要以调查研究为抓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准社会脉搏,摸清社情民意,更好服务群众、造福群众。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5日 14:56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