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重视群众的习惯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 段春荣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 我们不能“两耳不闻窗外声”,置群众的习惯以不顾,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抛开群众的习惯开展工作。只有将群众的习惯作为工作的重要出发点,才能体现“亲民”,也才能“一步一步引下楼”,帮助群众逐渐改掉坏习惯。

要注重群众的生活习惯。我们注意到群众的有些生活习惯是在经济社会落后的社会环境下,群众利用智慧形成并长期保持下来的,这样的习惯是群众智慧的结晶,是群众创造性的表现。对于这样的习惯,我们要充分的尊重。比如,在农村地区还大量存在着的“赶集”的习惯,一般是5天一赶,有赶集的习惯,老百姓也就有乘赶集的日子到卫生室、卫生院买药,到村委会、乡政府开证明、办低保、转户口、办理身份证,到银行存取钱等习惯。有的群众来赶一回集不容易,要走几公里、几十公里的山路,一个来回就是一天,而如果村委会、乡政府也像城里的机关一样,周末休息,群众办事是不分工作日和周六、周末的,那么岂不是让群众白跑一趟。因此,在偏远的山区,特别是群众居住分散的一些山区,要充分注重诸如赶集一类的习惯,在改进工作作风上下功夫,让工作方式去适应群众习惯,而不要让群众来适应机关作风。

要注重群众的生产习惯。我们注意到在农村,老百姓一般农历比较清楚,几月初几老百姓烂熟于心,而对阳历的几月几号却不怎么了解,而我们部分干部对农历不精通。在与群众的交流中,不熟悉历法就容易与群众说不到一处,就会拉开与群众的距离,农历是一种群众的习惯性语言,也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要讲群众话,就必须在诸如农历、节令等上下一点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接地气。

要注重群众的民族习惯。我们注意到服饰、语言、风俗等民族习惯对于少数民族同胞来说有着群体认同的功能,在开展群众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并利用好群众的民族习惯。学一点、懂一点民族习惯,将会帮助我们获得群众的认同,减少与群众的隔阂,真正与群众“结亲”。

要注重帮助群众改变不良的习惯。我们注意到在群众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良的习惯,比如赌博、乱扔垃圾等,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多用心加以引导,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精神世界,找到不良习惯的“替代品”,最终实现帮助群众彻底地改变不良习惯。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13日 09:48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燕妮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