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有感于朱彦夫的“为群众就是守阵地”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董公寺镇党政办 冉鹏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从1957年到1982年,朱彦夫干了25年村支书。为了群众脱贫致富,这位重残老战士,一直坚守着张家泉这个“阵地”。“为群众,就是守阵地。怎么守?拼还是不拼,干还是不干,效果不一样,境界更不一样。”朱彦夫的选择,就是一个字——拼!

朱彦夫同志14岁参军入伍投身革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回到家乡山东省沂源县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长达25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先进村。退休后,他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朱彦夫作为一个重残老战士,用自己的言行做出了不寻常的事情,他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克服身残带来的不变,25年坚守在张家泉这个“阵地”上。正如他所说 “拼还是不拼,干还是不干,效果不一样,境界更不一样”。 朱彦夫的先进事迹,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在学习他的先进事迹时,就要像他一样,树立起坚定的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执着的追求,在为民服务的路上奋发有为,做出群众满意的实绩。

坚定信仰“守阵地”。 纵观朱彦夫的人生轨迹,就是一部坚定信仰的践行史。朱彦夫14岁参军,16岁入党,历经上百次战斗,经过47次手术才从死神那里挣脱出来。活着已是奇迹,本应在疗养院颐养天年,却不忘党的教育和组织的培养,毅然回到家乡投身建设。“与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相比,我还是幸运的。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奉献一天。”穿越时空信仰的力量,朱彦夫60余年的奋斗历程,为我们作出了生动的诠释。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就要将群众的需要当成事业来做,将一切为了群众作为党员干部的事业,作为党员干部不变的信念来坚守,来追求,来努力。

无私奉献“守阵地”。朱彦夫1956年离开疗养院,回到家乡,自食其力。在随后的25年,他被推选为村支书,带领全村百姓走上富裕路;辞去村支书后,年近古稀、从没进过学校的他,又亲笔写下了长篇小说《极限人生》。一个身体健全的人、健康的人,想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变成富裕村,都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像朱彦夫这样的特等伤残军人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正像乡亲们所说的那样,老朱心里装满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党员干部学习他的先进事迹,就要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将手中的权力化为解决群众困难、服务群众发展的“武器”,扎扎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破除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开拓创新,务求实效,创造出人民群众满意的业绩。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奋发有为“守阵地”。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精神追求,体现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体现了一名伤残军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他的事迹值得全社会学习。当前,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开展。党员干部当把朱彦夫同志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榜样,激励自己在服务群众的路上奋发有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转化为自身的具体行动,像朱彦夫那样,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地去拼搏、去奋斗,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奋发有为的状态,带领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抒写出为民务实的新篇章。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4日 10:06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王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