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常行作风转变之路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委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 王利军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而转变作风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点在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与群众常来常往中,增强群众感情,为群众真办事办实事,用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群众的门常登。走进群众的家中,站在百姓的田间地头,随便拉个小板凳与村民围坐一团,说话方便,气氛活跃,与群众面对面,最容易让人敞开心扉,讲出大实话,说出心里话,得到的情况也是最真实的。“知屋漏者在宇下”,浮在上面,不深入其中,很难找到问题的症结。找群众了解情况,泛泛而谈不行,没有你来我往,“亲戚”般的感情基础,是很难听到想听的话,看到想看的东西,感受到真真切切的需求。把基层的情况了解透彻,不光要有躬身亲为的决心,还要做到“往来有白丁”,有一大帮生活在农村、社区,甚至工棚内的百姓兄弟姐妹,在经常交往,促膝长谈中,融入到他们生活之中,为党的决策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群众的话常思。群众的话来源于生活,直奔主题,没有套话、大话、空话,爱憎分明。如豫剧《七品芝麻官》中的“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就具有典型的群众语言风格。思考、掌握、运用群众语言,在思考掌握方面就要了解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多问问百姓子女教育,庄稼长势,粮食收成,社会治安,一日三餐,粮食、种子、肥料价格,看病吃药,出行、养老等方面的问题,他们的切身感受,一针见血的话语,就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思想的问题,多想想我们哪些地方需要加强,哪些地方需要完善,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需要整治。在运用方面,要将群众的话在会议、面向全社会的公文、公告中加以运用,在解决文难懂、讲空话讲假话讲大话问题中改进文风、会风。

群众的苦常议。对各种渠道了解掌握的民生问题,群众最盼望、最不满意和最困难的问题,建立集体议事的长效机制,定期召开例会,通过集体研究,制定出解决方案,对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列出时间表,完善督查考核措施,并以不同形式向外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有些工作,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市亮化、美化、净化等问题,还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多措并举,动员和组织群众,共同解决问题。

群众的事常办。说了就要做,立说立行、即知即改不仅能够提高行政效率,而且对树立党的威信,提升群众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有巨大促进作用。群众的事无小事,有些小的问题不及时解决,小的矛盾不及时化解,小的误解不及时消除,小的隔阂不及时拆解,就有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危险。将群众的事快办、办好,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要通过教育、制度、纪律等手段,在服务态度、服务流程、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等方面来一个大提升,确保办事效果。常办,就不是做做样子,不是举一时之力,某个单位、某个部门孤立的行为,而是要建立一个整体联动的机制,单位要联动、人员要联动、上下要联动,形成整体廉洁、高效的办事机制。

群众的难常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多为群众做“雪中送炭”的事。积极解决好贫困群众、弱势群体、困难老党员的生活问题,就是雪中送炭。除了在物质上及时进行帮扶外,还要区分情况,结合实际建立长效机制,对丧失劳动力,无依无靠,生活无着落的群众,要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障机制,将他们的生活全部兜起来,确保这个群体衣食无忧;对因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造成的一时困难,要建立完善起公开透明的社会救济机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让真正困难的群众享受到党的温暖,帮他们挺过难关;对因缺乏技术,有苦劲而无巧力的群众,要继续深化“三下乡”工作,通过组织关怀,送技术、送文化、送卫生,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群众解决自身生计问题,为全面实现小康而努力奋斗。

群众的忙常帮。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要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入手,积极予以帮助。群众的生产有鲜明的季节特点,“三夏”“三秋”生产十分繁忙,积极帮助群众收割、出售农作物、科学进行种植,组织群众防治病虫害,抵御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识别假种子假肥料假农药,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又快又好落实中央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应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思常议常抓工作。应向帮扶的效率要实效,做到科学谋划、及时反应、迅速行动。应向帮扶的质量要实效,做到科学组织、人财物到位,真帮真扶。应向群众的满意度要实效,做到贴近群众、强农惠农、加快农村奔小康步伐。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4日 11:55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燕妮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