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去官气”不妨从细节入手

北京市海淀区委组织部 林志干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官气即“领导就该风光”的思维定式,即作风浮夸奢靡的直接体现。官气严重,是暮气之始,往往是滑向腐化堕落的“快车道”。官员给人的印象好不好,言谈举止的细节就会自然表现出来。比如背手挺肚趾高气扬,出门前呼后涌秘书提包,穿戴奢侈极度张扬,面对上级阿谀奉承,面对百姓指手划脚,等等。这些行为表现在痞子、流氓身上,百姓可能觉得习以为常尚可接受,但若是代表官员权力的象征,则可能会犯下错误,甚至成为违法违纪的诱因。

 生活中,我们常常说一个官员具有流氓气、痞子气、官油气和市侩气,通过其一言一行就可以看出。而公共场所有其固有的礼仪与要求,若是逾越就会破坏规制影响环境。比如在正式的场合,一个人若是歪带帽子斜穿衣,就会被视为不正经的人。而一个官员,如果在服务对象面前背手说话,用手指着讲话,或者叼烟、剔牙齿、衣冠不整,不仅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和平等意识,还暴露出了无视一切,“老子天下第一”的权力心态,从根本上讲,这是官本位之下的权力傲慢与偏见的表现,是一种令人诟病的“官气”现象。“官气”是当前一些官员的通病,这种官气是一种老爷之气,是一种权力之气,是一种冷漠之气,是百姓讨厌之气。“官气”是一种官场丑像,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与人民需求大相径庭,不利于解决群众问题,利益滋生工作矛盾,必须彻底铲除。

官气究竟从何而来?往深处说,官气就是某种自以为是的等级差别。为什么一些官员总是对普通民众不屑一顾,相反却对级别高于自己者万般谦卑?这中间的确有着历史性观念的谬种流传,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行政系统中的对上负责制。对上负责当然是为了保证工作指令与效果的上传下达,但倘若与此同时缺乏来自外界的监督,对上负责就会异化为“唯上论”。因为唯上,所以难免选择性地表达出自己的日常态度,官气亦因此而生。而对下,有的官员受“官本位”思想的侵蚀至深,不拿自己当成人民的“公仆”,不知道当官“为了谁”,自然就会流露出对普通民众的不屑一顾。

如何“去官气”?简单来说,就是善小而为之,恶小而不为。注重从细节要求,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去要求。对此,有人说此举小题大作,也有人怀疑其有流于形式之嫌。近期,四川彭山县下发《彭山县党员干部“去官气”具体要求》,全县公开“十个不准”治理“官气”病。效果如何还有待验证,但行为用意却值得肯定,不能因为可能存在的效果问题,就一味否认做法的本意。没有一样措施能十全十美,也没有一张处方包治百病,能够从官员言行的细节入手,强化其职业作风与操作,这本身就是吏治的一项进步,哪怕这只是体制内的自我约束与完善,作为加强官员自身建设的功能性补充,其表现出的工作理念都值得提倡。

其实,百姓真正痛恨的并非就是提包、端水、开车门的“官气”,而是官员官僚主义严重、贪污腐败随时、遇事拖拉推诿,不为百姓真正解决问题,反倒揩油、压榨民脂民膏的行为。任何一名官员,只有先贴近群众,融入群众,最后才能有更好地思路和措施服务群众、解决问题,变“屁股决定脑袋”为“脚步决定脑袋”。

因此,官员注意言行、举止、个人兴趣、爱好,注重人品培养和个性修养,注重从上去除“官气,事关党风政风及官员形象和党群干群关系,不可小视。而要想根本彻底地“去官气”,并不在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关键还是要从官员权力根源上治理,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真正将权力关进制度的、法治的、民主的“笼子”里。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5日 10:39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王千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