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干部去“官气” 工作才会接地气、聚人气

重庆市长寿区双龙镇人民政府 孙科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今年2月25日,《彭山县党员干部“去官气”具体要求》出炉下发给全县。据四川彭山组织部副部长王仲文透露,《要求》历经数次讨论,多次修改,由最初的数十条缩减为十条,其中最能表现官气的“不准在出行中让他人提包包、端茶杯、开关车门,以及不准在公共场所叼烟、剔牙齿”等被写入。(华西都市报4月11日)

之所以有这些具体翔实的规定,这都源于一次座谈会上有群众对个别干部的形象“模仿”:“领导车来了,干部疾步过去,弯腰开车门,满脸堆笑;在田间,干部叼着烟,一会双手叉腰,一会用手指着老百姓,大呼小叫;在餐馆门口,干部吃完饭,走出来,手捏牙签,当街剔起了牙齿……”

面对群众眼里的干部形象,多少都会让机关干部们感觉脸红、出汗。形象虽然夸张,但是表现了不少基层干部们在群众眼里的形象问题。因此,在四川省彭山县的这则《要求》里,党员干部“不准在公共场所叼烟、剔牙齿,不准在群众和服务对象面前背着手讲话、用手指着群众讲话”不可谓不具体,涉及问题不可谓不深刻。

党员干部在群众面前背着手讲话、用手指着群众讲话,看似一个生活中的细节。不排除很多领导干部、甚至基层办事人员已经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但它暴漏出来的问题确实是普遍的,是一些地方机关干部的作风上的通病。特别是在基层,一些办事人员习惯了推诿扯皮、习惯了遇事拖沓,不为群众办事或者为亲友乱办事,都是造成这些干部形象的罪魁祸首。

党员干部之所以会有这些“背手讲话”、“提包开门”的形象留给群众,这就源于长期以来机关干部身上习以为常的官僚习气。一些干部眼里,对办事群众颐指气使惯了,群众早已不是服务的对象,而是吃拿卡要的摇钱树、财神爷。动不动就说“材料不全”,动不动就说“明天再来”,这些都将百姓拒之于千里之外,将干部形象“飞流直下三千尺”。

党员干部“去官气”的这些要求,似乎存在“管的过宽”的嫌疑,但它却真正切中切中基层干部群众之间“蛙水关系”的要害。一些干部认为需要群众的时候,满足于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跳进水中。一旦形式走完了、照片拍到了、样子摆全了,就立马窜出来,离群众原原的。“不准对着群众背手讲话”的细微要求,就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了。

当前,适逢各基层单位深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特别是在查摆问题、征求意见过程中,一些单位只看重表面文章,表明具体的问题一大堆、领导班子的问题一大堆、民生民情的问题一大堆,但是触及实质的问题极个别、班子成员的问题极个别、“四风”问题极个别,这无疑成了最大的问题。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和“实践”同样重要,甚至在一些方面,实践的比重更大一些。倘若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查找问题不触及灵魂、不触及心灵,一味地只是浅尝辄止、留足情面,像彭山县的“不准干部背手讲话”这样“去官气”的做法根本就不会得到解决。

倘若果真如此,教育实践活动到头来势必会成为这些人政绩工作的又一笔,而问题依然得不到有效解决。真心希望类似于彭山县这样促使党员干部“去官气”、“接地气”、“聚人气”的规定越来越多。只有这样机关里的党员领导干部才能真正和普通群众心连心、背靠背、心连心。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5日 10:52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