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饮水思源不忘本 鞠躬尽瘁恭为民——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安徽省繁昌县平铺镇人民政府 荣姝婧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我们这一辈人,没有经历过“六零年代”的饿饭饥荒、自然灾害、内忧外患,祖辈口中谈之色变的恐慌与感慨,于我们太过遥远。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经济腾飞,国家富强,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种种资源的日益丰富,从温饱到小康,“吃饭”在我们看来如同睡觉、穿衣理所当然。

伴随着震惊和震撼,看完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64岁病体初愈的国家领导人,饱经战争峥嵘的人民领袖,新中国的第一位国家总理,在大饥荒时期一路风尘从首都北京到老区伯延走访调研,轻简的一如归乡的游子!坐在炕头与老奶奶亲切交流唱“落子”;蹲在田地与妇女一起插秧,只舍得喝一小口从十几里外人力拉回的“天然水”;坐在门槛上与不入大食堂的“个人主义”老农聊天,亲切的叫他“老哥哥”;蹲下身为因饮养不良双脚水肿穿不上鞋的汪老师用力的把鞋跟;对敢于讲真话,大胆直言的张二廷说“我们交个朋友吧”;凌晨三点还在向毛主席汇报调查结果,研讨解决办法,通宵达旦。从画报上走下来的周总理,用他的真诚真心,感动了所有的伯延人,也感动了所有荧幕前的我们。

我没有去过伯延,想必电影里那个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如今也是一片欣欣向荣吧。半个多世纪的沧海桑田,一辈辈国家领导人用他们的勇气、智慧推动着中国经济不断前进发展,我们看到了成就,享受着成果,却很少能静心思考那一次次决策产生前的触底反思,改革推进时的阵痛裂变。是人民群众的支持、理解、鼓励甚至帮助,让我们一直走下去,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真正的走到群众中去,融入到群众中去,才能看到、听到最真实的,最朴质的一切。“取消公有制,打破大锅饭。”周总理到伯延的调研,给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村经济发展转型找到了突破口和改革方向。

如今,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的号角吹响,李克强总理说:中国会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借古思今,我想,这部电影的意义既是为了让我们瞻仰和学习老一辈革命家亲民爱民的高风亮节、鞠躬尽瘁的无私伟大,或者也是要我们这些工作在基层的公务人员,能够从郭凤林这个人物身上,得到更多更深层次的思想感悟与情感升华。在大灾荒面前,他用“善意”的谎言粉饰太平,单纯的认为“灾荒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将敢于说“反话”的人民群众关守在黑屋里。“欺下瞒上”这个词,当之无愧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可称的。可同时我们也看到,在那样饥荒的时候,他没有利用职务之便私占公粮,带领大家连夜冒雨保护秧苗时他跑在最前面,有人称他“郭傻子”却没有人真正想革他的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周总理用“谦虚谨慎,实事求是”这八字箴言教导与激励了这个知错能改的年轻干部,或许正是因为总理看到了他仍然有一颗为民服务的真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所有党员干部应该牢记进“命里”去的一句话,只有这个根本不动摇,才能保证红旗高举、稳步向前。

古语有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不防,我们所有基层公务人员都来以郭凤林这个人物为镜,好好三省吾身,正衣冠,正心性,正气节。珍惜所有,辨明得失。真正做到转思想、转作风、转方式,从根本上抵制“四风”。以主人翁的心态面对所有的群众问题,因为,我们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员,他们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22日 10:56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王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