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破除村干部的三种“怕”

重庆市荣昌县安富街道垭口村 王孺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村干部不同于国家公务员,他们不在编、不脱产,却是连接基层群众和政府不可或缺的“桥梁”。村干部长期和群众打交道,在群众中威望很高,他们敢干、能干、会干,是推进政策落实的“好手”,但一些村干部也存在“怕”的现象。

一是“怕学”。村干部在推行惠民政策、处理基层问题方面很“给力”,但学历和素质普遍偏低,在理论知识方面还较欠缺。然而,一些村干部却不喜欢学习,他们宁肯干一些“苦差事”,也不愿花一点时间学习理论知识,这样难免就跟不上形势发展。而这种“厌学”情绪,恰恰容易造成精神上的“懈怠”和工作上的“失误”。

二是“怕问”。村干部掌握的书本知识少,在一些理论政策方面不熟悉,这就需要多问、多请教,弥补自身的不足。但一些村干部却不愿意主动“提问题”,似乎承认“不懂”就会很丢“面子”,于是常常按自己的想法办事,甚至尚未吃透政策就开始“蛮干”。结果引发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耽搁了群众的事情,造成了群众的误解。

三是“怕批评”。作为一村之“领导”,为了使群众信服自己,一些村干部千方百计维护自身“权威”,不肯轻易接受他人甚至上级的批评。他们若挨了上级批评,或被扫了“面子”,就会心生不快,在工作中“消极怠工”。然而,不愿接受批评,就无法找到自身问题,无法通过整改得到提高,这种“死要面子”的观念不利于村干部自身发展。

村干部的三种“怕”,其实都是思想上得了“病”,而要“洗澡治病”需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要加强村干部学习教育,端正他们的思想,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通过讲事例、打比方等手段,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要打破村干部的“面子”观念,让他们放下架子、不耻下问,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建议,从而取长补短、改进提高;三是上级党组织要加强与村干部的沟通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村干部身上的问题,引导他们更好的开展农村工作。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1日 11:31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