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个别民主生活会缘何沦为“完美话剧”?

贵州省委组织部 李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近日,新华社在一篇报道中,列举了民主生活会中经常出现的八个“高频词”,批评个别民主生活会沦为“完美话剧”。文章一出,不仅媒体纷纷转载,还引来网民议论纷纷。

民主生活会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优良作风和重要组织制度,历来就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中,参会人员围绕“四风”问题,“真刀真枪”、“见筋见骨”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让会议充满“辣味”和“火药味”,确实达到了红脸出汗排毒的效果,也让群众看到了扫清“四风”的希望。

然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由于民主生活会制度长期废弛,极个别领导干部已经忘了如何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现在突然要求“揭短亮丑”,给他们造成了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让他们感到完全“无从适应”。因此,只能“江心补漏”、“临阵磨枪”,事先对会议议程、批评用词、涉及事项等进行“演练”、“彩排”,以求既能查摆问题,又能避免触到短处,达到“领导高兴”、“群众满意”的效果。正是这种在落实制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从根本上导致了民主生活会形式化、溢美化、简单化。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民主生活会的主要角色是领导班子,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了错位跑偏的现象——工作人员和秘书化身“导演”,领导干部化身“演员”,按照设计好的方案和议程,在需要的时候请领导上台“演一演”,就当完成任务。一些媒体将民主生活会称为“秘书斗智会”,就是这种现象的集中体现。特别是一些地方班子和干部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完全秘书由“动手”,不仅写不出领导干部原汁原味的心路历程,更逼得秘书到处“跪求材料”、“东平西凑”,最终导致“高频词”在民主生活会上泛滥。这种“秘书全代劳、领导走过场”的现象,就是民主生活会沦为“完美话剧”的主要原因。

民主生活会是否会沦为“完美话剧”,更直接的因素在于领导干部有没有顾虑。有顾虑,则不敢言、言不尽;无顾虑,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此,上级部门既要组织班子成员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达到思想认识提高一层,思想包袱就卸下一层的效果;又要积极与班子成员开展谈心交心,让班子成员放下顾虑、轻装上阵,如此,方能激励干部勇于交锋、敢于开炮。

个别民主生活会沦为“完美话剧”,不仅是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更折射出整治“四风”顽疾的艰巨性和长久性。只有发扬认真精神,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利器,才能杜绝千篇一律的“台词”,才能开出“货真价实”的民主生活会。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4日 14:06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