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开言路需要打开心态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办公室 姜灿明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每一条意见都是一面镜子,开门办活动,关键是广开言路。”这句话道出了党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原则:多听群众意见、多问群众感受。然而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征求意见时肯直言不讳的少,民主生活会上“一团和气”的多,不敢说真话,不愿真批评。为何不愿开言路?主要还是不能以打开的心态面对开放的言论。

汉·王符《潜夫论·明暗》载:“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古人把广开言路,多听各方声音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但凡明智的执政者,都能广开言路,广纳群言。中国共产党历来也重视开言路,要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发扬民主,察民情,知民意。

在我党的历史上,广开言路与“因言获罪”的经验教训并存。据一些老同志回忆,在1962年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代表们之所以能敞开心扉讲真话、道实情,就是当时中央作出了“三不主义”的承诺,即对代表的发言,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扣帽子。即使到现在,向提建议者作出这样的承诺依然很有意义,这样才能保证说话者可以放心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后顾之忧。而在过去开展的一些整风运动中,确实也有不少同志“因言获罪”。如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有很多人因讲真话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而且有的一戴就是几十年。虽然这些同志后来大都得到了平反,但给后人在心理上造成的阴影,是很难一下子就能抹去的。

现在有一些“家长制”作风严重的领导干部,不愿听不同意见,更容不得批评。曾有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参与者认为,“说真话很容易受到打击报复”。很多时候,说话的环境决定了发言的意愿,单位的风气影响到个人愿不愿意说,敢不敢说。如果领导“一言堂”的作风严重,每个人说话都有所顾虑、小心翼翼,肯定难以带来开放活泼的言论环境。

“莺歌燕舞吃香,实话实说吃亏”,一旦默认了这样的言论环境,人们心里的担忧越积越多,真话的空间就会被不断压缩。至于因触怒官员导致批评者被打击迫害、甚至被劳教的,虽然只是个案,但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要想听到真实的批评意见,需要除顾虑、把心态放开,让言路真正通畅起来。

打开心结、面对各种声音是一方面,而面对“声音”之后,能够闻过则改又是另外重要一面。以实际行动解决问题,才能取信于民,从而更长远地畅通言路。现在,哪里对群众提出的批评意见改得快、改得好,哪里就能获得群众的信任,而群众一旦意识到了自己所提的意见、建议确实能够得到重视,就更加愿意有话就讲,有意见就提。相反,如果部门对群众提出的批评意见只是口头上表示虚心接受,行动上却迟迟不改,就会逐渐失去群众的信任,让群众觉得“说了也是白说”,也就更加不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事实表明,“真改”才能换取“诤言”,行动方可赢得信任。

心乃万物之灵苗,四象变化之根本。如果干部和群众都能将心态打开,消除直言不讳的顾虑,那么,我们的党就有可能听到更多源自群众的真正心声,听到群众为改革攻坚的建言献策,由此展开的实践活动就会更扎实,我们的各项事业也将获得更有发展的活力与后劲。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7日 14:15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王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