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重读《谏太宗十思疏》的启示

贵州省遵义市人大常委会 余遵义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贞观年间魏征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一道上疏,是历史上著名的政论文。上世纪八十年代读电大时,读《谏太宗十思疏》给我留下很深印象。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时候,重温这篇文章,仍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一、强化宗旨意识是巩固执政地位的前提。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首先要解决“巩固执政地位为了谁”的立场问题。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篇就提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里的“德义”指的大体上是执政者的合法性,是人民对执政者所选择的道路、理论、制度、政策、作风、政绩观的认同。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拥护不拥护,是执政地位牢固与否的核心。魏征是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继承者,他还形象地把人民比喻为水,深刻指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他强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的“人”就是因避讳唐太宗的名字而由“民”改成的。魏征要巩固的是李唐王朝家天下的封建统治地位,而我们要巩固的则是用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地位。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战胜艰难险阻的“三大法宝”之一,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是我们取得执政地位的核心因素。在执政条件下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遇到的重大课题。“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才能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执政地位才能长期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推向前进。

二、抓好作风建设是巩固执政地位的重点。作风是保证执政者所选择的道路、理论、制度、政策和政绩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条件,也是正确的道路、理论、制度、政策和政绩观转化为现实的重要条件,因此执政者的作风决定人心的向背,关系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否,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谏太宗十思疏》的主体就是建议唐太宗这样功成名就、政绩卓著的执政者要从十个方面努力,形成良好的执政风格和稳定的行为做派:“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魏征作为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封建政治家,这十个方面的建议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能够忠于职守、居安思危,对涉及封建君主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的敏感问题坦诚直谏,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已任的中国共产党人,有理由在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成绩面前自豪和自信,更应当在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面前,在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的形势面前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效遏制和清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影响,更加有力地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高歌猛进。

三、建设法治国家是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在《谏太宗十思疏》结尾,魏征认为,只要做到了“十思”和相应的实践,封建君主就可以“宏滋九德”,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到“垂拱而治”,不多操心而实现天下太平。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唐王朝的发展成就影响深远,尤其是以唐太宗和魏征为代表的执政集团创造的“贞观之治”名垂千古,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它仍摆脱不了中国古代人治社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怪圈。人治社会出现唐太宗、魏征这种明君贤相的“班子结构”的偶然性太大,国家所选择的道路、理论、制度、政策、政绩观尤其是作风,往往因最高执政者的改变而改变,因执政集团班子结构的改变而改变,还因最高执政者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贞观时期形成的执政作风在唐太宗、魏征等谢世后逐步弱化,隔了一段时间执政的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好景不长,在取得“开元盛世”的成绩后,不再奋发进取,沉湎享乐奢靡,用人上又出问题,带头败坏政风和民风,很快引发“安史之乱”,成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唐玄宗和杨玉环爱情的千古绝唱,也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祸国殃民的真实写照。这表明,人治社会难以根本解决作风问题具有的顽固性、反复性,只有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进而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依靠民主监督和法治保障,才能保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代代相转,从而保证党的执政地位坚如磐石。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2日 11:21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