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领导干部应把下基层当成好习惯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残疾人联合会 王天平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习近平同志在《关键在于落实》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了没有,落实得好不好,基层群众最有实际感受,落实得好、落实得快,群众就拥护;落实得不好、落实得慢,群众就会有反映。”品读这段话,意在再次强调抓好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告诫领导干部要把抓落实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

2012年当选总书记以来,习近平曾十余次到基层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从广东深圳、珠海、武汉新港的集装箱码头到三亚国际邮轮港;从芦山地震灾区看望受灾群众的安置板房到青岛油管爆炸事故后收治伤者的病房,到达了北京、天津、河北、四川、广东、海南、甘肃、内蒙古、山东、湖南、湖北等省份。

可是,其一,下基层不是给基层传递信心,而是给基层带去伤心,让基层闹心、烦心,对中央和上级精神理解得不清不楚,还一瓶不响,半瓶咣当。并且要求层层对等接待,否则就满肚不高兴。“见见面,握握手,吃顿饭,人就走”,是老百姓对一些干部下基层“一阵风”和搞形式主义的最好写真。其二,下基层不能了解情况,也不可能了解真实情况,满足于、习惯于、擅长于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善于像温总理那样“一脚”深入到群众之中,而是浮在上面,开个所谓的汇报会,大家照稿念,再选择一两个事先不知道排演过多少遍的现场去走一走、看一看而已。其三,不会研究制定具体措施,也拿不出什么科学决策,因为根本没有,充其量也只能是“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办法多”的盲目决策。可笑的是,一些干部尽管对基层情况了解得不明不白,还下车伊始,咿哩哇啦,一副钦差大臣的架势,全然不觉脸红。

眼观时下,部分领导干部的“下基层”,却走了样、变了形。还有一些干部,平时根本就不想、不愿下基层,窝在机关里、办公室中,批批文件、开开会议,或者热衷于繁文缛节的迎来送往、灯红酒绿的应酬交际,对基层情况更谈不上了解,也自然就不可能给基层传递信心,而只能喊喊口号;也就不可能作出科学决策了,而只能做所谓的“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的“三拍”干部了,缺乏亲民形象,而只能是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的官僚嘴脸了。

毫无疑问,党员干部必须经常性地下基层。但是,要下,就得要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下基层,而且要将之办好、办实、办出成效。下基层就要真正进村入户调查、了解民情、听取民声,和老百姓面对面交流,才能出好政策,真正为老百姓解难题、谋福利。这应该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一个惯例和终生养成的“习惯”。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21日 14:57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王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