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一块“牛碑”引发的思考

湖北省五峰县傅家堰乡党委书记 贺笑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毛泽东同志曾说:“牛是农民的宝贝。”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腑首甘为孺子牛”的著名诗句,虽早在中学时代就潜入了我的记忆,但一直没有认真地去深究过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直到我到傅家堰乡工作后,在下乡的途中见到民间保存下来的一块“牛碑”时,这句诗突然闪电般地浮现在脑海,引发了无限思考。“牛碑”文字简练,仅“驯顺耕牛之墓”六字,署名“民国十八年主人唐大志立”。相传这是一头体格硕大健壮的头牛,它“护群”、“领队”、“勤奋”、“忠主”,深得主人和一方邻舍的喜爱,后因犁耕劳累而死,主人深切怀念便凿碑纪念的。

我扶碑而思:百姓敬牛不敬“候”,是因为牛勤恳踏实,为民当政应如牛。在封建社会的乡里民间,曾有“宁望乡邻买头牛,不愿乡邻出诸侯”的俗语,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官民关系的紧张。一头勤耕的牛能带给农民劳作的方便,省去挖田“一锄拜天,一锄拜地”的劳苦,而当地诸候却有可能对农民欺压盘剥,带给他们恐惧与人祸,因而要“牛”不要“侯”。也正是如此,农民才为一牛之死刻碑永记。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人民当家作了主人,干部则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贯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这种新的“主仆关系”,是人民获得解放的根本象征。解放初期乃至“十年动乱”前夕,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牢记毛泽东同志的教诲:“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任劳任怨,处处为农民谋利益,真正发挥了公仆的作用,是人民心目中的“牛”。他们工作上总是高标准严要求,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计报酬,倾心尽力;而在生活上则是勤俭节约,不搞特殊化。共产党人“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境界,“瘦吾身而肥天下”的精神,克己奉公、执政为民的情怀,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戴。一些年纪稍大农民朋友们在谈到当时干部的作风形象时,都记忆犹新、津口乐道,仿佛就在昨天。

我扶碑而思:当“牛”不当“候”,就要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人们心中,“老黄牛”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实干家的化身,是忠于职守、任劳任怨的劳动者的典型,是耿直倔强、顽强拼搏的开拓者的旗帜,是正义、踏实、善良和勇敢的标识。当干部就要有“老黄牛”的精神,兢兢业业工作,任劳任怨,不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只图群众得实惠。当前基层有相当一部分干部没有也很好地发挥“牛”精神,他们心浮气躁、好大喜功,眼高手低、敷衍塞责,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说话与群众说不到一起去,办事办不到群众心坎上去,使得群众把他们与过去的“侯”开始划等号,传统的反官心理也开始萌发,导致干群关系的裂痕逐步形成。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建设的基础,更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要力量。“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要求告诉我们,干部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为群众谋求利益是干部的力量之源。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当“牛”不当“候”,时时刻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喊沽名钓誉的空口号,不提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把群众利益的“点滴小事”看成大事,聚精会神、心无旁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努力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争做人民群众需要的“牛”。

我扶碑而思:当“牛”不当“候”,就要认真借鉴牛善于吸收、乐于“反刍”的自我消化精神。据生物学家研究,牛有一种特殊的生理现象,即牛把草吃进胃里,经过初步消化,吸收一部分营养后,又将草料从胃倒排到口里,进行咀嚼,再吞进胃里消化吸收,要反复三至五次,才能完成全部消化吸收的过程,这就是牛的“反刍”现象。牛的这种“反刍”现象与我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方针可谓不谋而合,特别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学习借鉴。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视察调研时重提焦裕禄精神,结合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我们每名党员干部都要学会像“牛”一样反复咀嚼、消化、吸收一切有利于做官为民的新鲜养料,不断提升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日益活跃,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群众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多变。这就要求每名党员干部要拿出牛的“反刍”精神,必须静得下心气、耐地住性子,锲而不舍,驰而不息,不怕磨破嘴、不怕跑断腿,做到体贴入微、耐心周到,久久为攻,通过耐心引导,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争做人民群众满意的“牛”。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7日 14:43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王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