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贵州清镇: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贵州省清镇市委组织部 钟显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清镇市犁倭镇岩脚村,翻阅村党支部的群众合理诉求登记台账,上面清晰地罗列了全村23名群众反映有关农技、合医、发展致富等的相关诉求,村支书陈勇介绍,“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走访的过程中收集到的,凡是群众反映的问题,我们都尽力及时帮助解决”。台账的备注栏上显示,目前群众反映的19个诉求已经得到圆满解决。

清镇市将学习教育和听取意见、解决问题同步推进,激活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强化连接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中接地气,尊民愿、亲民情、惠民生,在真诚服务的过程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转变作风,赢得了群众的赞誉。

执法部门干部俯身解民难

近日,清镇市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和住建局建管站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情况开展联合督查,巡查到物流园区新天宇综合楼项目时,看到综合楼前有几个民工聚在一起交谈,巡查人员便上前询问情况。经了解,熊万礼等5名民工是新天宇综合楼项目钢筋班的工人,进场做工3个月,被施工单位拖欠工资近5万元。

看着民工渴求的眼神,巡查人员决定帮助它们追回薪资。随后赶到项目部核实情况。经调查,工资拖欠系施工方转包的包工头无法联系所致。多次调解及协商后,最终业主方同意借给施工方5万元用于支付被拖欠的工人工资,之后在总工程款中扣除。得到工资,熊万礼等人十分高兴,拉着监察队员的手激动地说:“感谢劳动监察大队、感谢住建局,要是没有你们,我们的血汗钱还不晓得啥时候能得!”

教育实践活动中,清镇市劳动监察大队党员干部采取一句问候、一个登记、一个电话、一个预约、一个协调、一个协议、一个档案“七个一”便民利民服务措施,推动劳资纠纷化解工作。先后协调解决劳资纠纷6起,为100余名农民工追回工资20余万元,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的认同,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肯定。

机关干部帮助群众念“致富经”

清镇市麦格乡谷当稗村高坡组何明军正在鸡舍里捡鸡蛋,一手擦着脸上的汗水,一手指着一箩鲜蛋高兴地说:“现在我每天能净挣100多元,这多亏了王洪云,是他帮助我走上了致富路。”

43岁的王洪云是麦格乡人社中心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自全乡“十个到组入户”活动开展以来,他时常深入到所包村组,不管天晴下雨,总是挨家挨户和群众促膝谈心,为群众的增收致富找门路、想办法。

高坡组水源缺乏,农业种植单一,群众生活水平在温饱线上徘徊。经认真分析,他因地制宜带领群众从发展种植养殖业上寻找突破口。在他的协调帮助下,市、乡农技人员到组里为群众传授家禽、家畜养殖技术,目前有6户已发展成为养猪和养鸡专业户。村民何林远的养猪产业已达到一定规模。

“王红云每周至少要安排两天到组里面来工作,为村民介绍致富信息,帮助大家解决生产和生活难题,把服务直接送到群众家中,把实惠装进群众的‘口袋’,始终用热情和汗水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这样的干部,真难找啊!”高坡组组长杨华高兴地说。

驻村干部:为民服务“活雷锋”

这天,清镇市流长乡马连村驻村干部黄可像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还顾不上吃上几口早点,就匆忙挎着“雷锋包”出了门,他边走边与村支书倪钧江、主任周其华联系,让他们赶紧到曹进荣家会合,因为帮他家买水的钱和装水口袋已经解决了,马上就可以把水弄到他家了。

村民曹进荣因病致残,夫妻俩年迈体衰,老俩口饲养了15头猪,每天的用水量较大,由于妻子有事外出,用水问题亟待解决。黄可通过走访得知他家困难后,立即奔赴该村帮扶单位清镇市住建局为其争取了1000元购水资金,又到乡水利站为其协调了一个装水袋。

40分钟后,三个人抬着一大口袋明晃晃的水,哗哗倒进了曹进荣家的大水缸,由于黄可生长在城市,平时农活干得少,在搬水的过程中,不小心把自己的腰给扭伤了,曹进荣感动得热泪盈眶。

“全得小黄他们的帮助,帮我家找钱、找水袋,还帮我家抬水,把腰都扭倒了,太感谢黄可了,真是好干部。”谈起驻村干部黄可,曹进荣赞不绝口,“他简直就是活雷锋,帮我们没有任何好处,连饭都没有吃一顿。”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03日 14:14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王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