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玉屏县:“三抓”扎实推进教育实践活动

贵州省铜仁地区玉屏侗族自治县组织部 杨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之际,便结合县情和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实际,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这一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建设“黔东区域性中心城市、黔东工业聚集区、西南旅游集散地”为目标,在规定动作“不走样”的基础之上创新自选动作,可谓亮点纷呈,彰显了玉屏教育实践活动特色。

亮点一:抓载体,建民情大数据

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玉屏自治县以市委提出的“扎根基层贴近民心、建强堡垒凝聚民心、同步小康永固民心”的“民心党建”为统领,紧紧围绕群众所思、所想、所盼,选派380名余驻村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开发了“民情信息管理系统”,形成“鼠标一点,民情尽显”的管理格局,实现精准管理、精准服务、精准扶贫的工作目标,进一步转变了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精准管理”,筑基础。一是以“户”为单位建立“家庭档案”。组织驻村干部采集每个家庭基本信息,按照“一户一页、一事一表、一组一册、一村一档”的要求,以“户”为单位建立3万余户“家庭档案”,实现点击“户主”姓名,所有家庭成员及相关信息尽收眼底。二是以“组”为单位绘制“民情地图”。驻村干部走遍每一个村民组,根据村民居住地点,以村民组为单位手工绘制700余幅“村民居住地图”。在每张地图上,都清楚标注上每户村民户主姓名及困难类别,知晓村民居住位置,达到更方便、更快捷联系村民,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同时,也为下批驻村干部熟悉村情、组情提供方便,保证工作的延续性。三是以“村”为单位建立“小康信息库”。采集基层组织、产业发展、计划生育、群众诉求、精准扶贫等27项村级建设情况,并将收集的指标信息全部录入电脑、综合分析,为全县69个村、社区,706个村民组建立村情“小康信息库”,并适时更新,动态管理。

“精准服务”,暖民心。一是做到“家庭情况清”。采集村民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就业情况、家庭收入等相关情况,实行服务民生精细化,真正了解了群众有什么、缺什么,在想什么、干什么,怨什么、盼什么,将有限帮扶资源精准地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使为民服务真正做到群众心坎上。二是做到“村情信息清”。驻村干部对村级“小康信息库”信息进行采集更新,乡镇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指标寻找差距,明确工作重点,对症下药,提出努力方向,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三是做到“矛盾诉求清”。驻村干部根据民情档案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走访帮扶,拓宽群众诉求的渠道,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回避问题向直面问题转变,帮助协调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精准扶贫”,惠民生。一是驻村帮扶更加精准。围绕“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村民素质提升、村庄整治”五个方面的小康指标体系,对全县小康创建指标进行细化,将标准细化为包括种植养殖情况、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础设施、道路硬化、安全饮水等34项指标,指标的细化使帮扶工作更加精准,成效也更为明显。二是诉求渠道更加畅通。通过深入走访,准确把握群众诉求,搭建“有情必知、有诉必应、有困必帮、有怨必解”的民情处理平台,有效防止和及时稳妥地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目前,全县各级驻村干部走访群众8万余人次,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600余件,化解矛盾纠纷530余起。三是干部作风更加扎实。驻村干部只有深入村寨、走访群众,才能为民情信息管理系统提供大量详实的信息。这也使驻村干部做到身到情到心也到,驻村不再流于形式走过场,从而推动基层干部工作作风从“对上负责”向“对下负责”转变。这一做法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央和省市新闻媒体多次进行报道,国务院扶贫办、人民日报社、省扶贫办多次到我县调研、总结提炼、宣传推介,写进了市委民心党建工程的实施意见,并在全省推广运用。目前,“民情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党委政府体察民情的“温度计”、领导工作决策的“指南针”、干部服务群众的“观察窗”。

亮点二:抓机制,直接联系群众

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玉屏自治县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结合该县实际,在全县推行“帮乡(镇)联村”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开展群众素质教育提升工程、乡镇“小部制”改革等创新做法,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强化宗旨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广大干部服务群众、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帮乡联村”,为群众。为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大限度激发基层党组织发展活力,玉屏自治县,建立了县级领导及县直部门“帮乡(镇)联村”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制度,形成了“县级领导帮乡联村、部门联村包组、干部驻村包户”的“三位一体”直接联系群众网格化管理格局。同时,将教育实践活动与“群众素质教育提升工程”相结合,以我县“城村支部联建”为载体,以村民组为单位,创新开展“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为主题的“群众素质教育提升工程”。由县级领导带头深入基层示范引领,县直各部门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入全县69个村(社区),706个村民组,面对面、每月一次定期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形势等,不断提升群众的思想、文化、科学、法律等素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凝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且这一做法写进了我省《关于深入推进基层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

“小部制”改革,提效率。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乡镇正规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办事效率,该县在乡镇创新开展了“小部制”改革,人员编制不变的前提下,将原来的“七站八所”按照“对上保留,对内统筹”及职能职责相近的原则,重新整组合,成立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经济和社会事业管理办公室、民生事业服务中心、公共事业服务中心、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三办三中心”,有效解决了原乡镇各站所“忙闲”不均的现象,做到了缺位有人补、偏位有人纠、定位有人做,实现了“进多个门办一件事到进一个门办多件事”转变,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效率。

“一示一剖一措施”,助发展。教育实践活动中,在“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强化村级专题组织生活会,要求村级(社区)专题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除按中央、省委、市委要求撰写外,还要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扬“文朝荣精神”,采取“一示一剖一措施”找问题、查原因、明思路、想办法、促发展。即:“一示”,村级班子成员要对直系亲属是否吃低保的情况进行明示,看是否有优亲厚友的现象;“一剖”,针对“空壳村”的现象要进行深刻剖析,分析出现“空壳村”的主要原因;“一措施”,在整改措施部分,针对“空壳村”的问题如何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和“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要求,破解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带领群众致富增收。

亮点三:抓整改,彰显活动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说“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抓好整改落实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在教育实践活动推进过程中,该县始终坚持将教育实践活动与中心工作相结合,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让群众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新变化,确保活动取得人民满意的实效。

“百姓问政”,转作风。启动了以“让效能更高,让作风更实”为主题的“百姓电视问政”节目,让党员领导干部直面群众的问题,红红脸、出出汗,以改进作风、提高效能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在第一期节目中被问政的县林业局、县环保局、县卫监局等部门就曝光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和具体措施,做到了立行立改,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三个开刀”,见实效。按照市委“三个开刀”的要求、整治“六风”等专项整治行动。对1起违规请吃和中午饮酒,违反廉洁自律规定的责任人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对1起上班时间上网玩游戏违反“四要十不准”规定的当事人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对县工商局在工作中“吃拿卡要”的行为进行立案调查。整治工作开展以来,该县用改进作风的成效来检验活动的成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

“民生工程”,惠民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玉屏自治县将整改落实与“民生建设年”有机结合,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效果。该县将2014年定为“民生建设年”,着力推进以“三通两齐一保一送”为主要内容的“3211民生工程”,实现农村公交、村组公路和数字电视“三通”、乡镇公立幼儿园和敬老院“两齐”、农村教师住房“一保”和免费赠送一份《玉屏报》,着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求全县驻村包户干部每周二前将《玉屏报》免费赠送到每户农户家中,将党委政策的声音传至最基层,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2日 15:20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