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住下来”的好效应——安徽宣城治理乡镇干部“走读风”

安徽省宣城市委组织部供稿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过去到镇里办事,经常吃‘闭门羹’,现在连节假日都能找着人,办事方便多了。”10月2日上午,记者在郎溪县新发镇计划生育办公室遇到前来办理婚育证明手续的一对夫妻,他们对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很满意。

新发镇距县城仅20分钟车程。以往一到下班和周末时间,不少干部就回到了县城,“走读”现象较为普遍,下班后政府大院冷冷清清。这种局面如今得到了大为改观,镇计生办主任宋功义告诉记者,“国庆”假期他都坚守在工作岗位,没有休息过一天,“一切以工作需要出发。”

新发镇干部变“走读”老常态为“住读”新常态,在宣城市绝不是个案,这源于宣城市委一项重大而深得民心的决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宣城市委积极采取措施,坚决遏制乡镇干部“走读风”,进一步改进了基层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一个好制度的出台

乡镇干部“走读”现象已不是一个新话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交通条件改善,全市为数不少的乡镇干部家住县城、工作在乡镇,三天两头要回家,成了“走读生”。对于农村个别突发事件和群众亟需办理的事情,难免有所拖沓,长此以往,便疏远了干群关系。

今年在开展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中,市委把乡镇干部“走读”现象列为亟需整改的突出问题。市委常委会议专门研究制定了乡镇干部住乡制度,常委们一致认为,乡镇干部本应与群众最亲近,但乡镇干部”走读“,造成“干部不解民情,群众难觅干部”,“走”散了干部作风,“走”疏了干群关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今年5月,以市委办、市政府办名义正式下发《关于实行乡镇干部住乡制度的通知》,第一次在全市范围内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乡镇干部必须住乡,街道干部参照执行,坚决遏制“走读风”现象。

各县市区根据要求,进一步规范了乡镇干部住乡制度,规定每晚安排一定数量干部住乡,其中领导班子成员不少于2人,党政正职每周工作日住乡不少于3个晚上。双休日和法定假日实行24小时值班。

一个好制度的推进

宣城市乡镇干部住乡制度实行以来,市、县两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十分关注制度执行的效果,结合调研进行督促检查。

市委书记姚玉舟在下乡走访调研或指导工作时,多次对乡镇干部住乡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今年4月中旬,在泾县蔡村调研时,他详细询问镇里的值班安排、上下班制度的执行和干部职工如何解决交通难题等情况,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自我约束;9月9日,在宁国市梅林镇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检查指导工作时,他强调在解决“走读风”等问题上,要完善好干部住乡制度,深化“夜学、夜谈、夜访”内容,防止搞成形式主义。市委主要领导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重视,有力推动了住乡制度的落实。

为加强住乡值班制度执行力度,宣城市还用“铁”的纪律筑牢防线:对无故不住乡的干部,一年内一次的,通报批评;二次的,诫勉谈话;三次以上的,年度考核直接定为不称职,并予以组织处理。近期,就暗访过程中发现的20名违规干部分别进行了公开通报批评、责令书面检查、诫勉谈话处理。市纪委和各县市区纪委普遍开展了明察暗访,对违反规定的部分乡镇干部进行了责任追究,维护了乡镇干部住乡制度的严肃性。

与此同时,宣城市各地因地制宜,本着需要、实用、节俭、安全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乡镇干部住乡保障机制,改善乡镇干部工作和生活条件,给予乡镇干部更多的政治和生活上的关心,让干部人能住下来,心也能住下来。

一个好制度的效应

住乡制度实施以来,全市广大乡镇干部围绕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静下心学习提升素质,迈开步深入农户走访,沉下身子解决难题,大家以实事实办凸显“住读”实效。

每天晚7时,宁国市梅林镇住乡干部都要坐在一起学习,“夜学”解决了党员干部在农村基层工作中“不太了解、不能适应、不愿深入、不敢担当、不会共事”问题,“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党委委员韩双红如是说。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该镇还启动实施工作日志和民情日记制度,并购置10辆公务自行车和5辆电瓶车,规定5公里以内的下村入户,一律骑自行车和电瓶车。

今年夏天,旌德县兴隆乡每个干部都有了“三件套”:一双雨靴、一顶草帽、一把手电筒。问起缘由才知,“三件套”是为督促干部住乡,随时深入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做准备的。乡党委书记郭东根深有体会:“到群众家走访和群众到办公室找你,感觉完全不一样。夜访到户氛围宽松,群众更愿意掏心里话。”

泾县琴溪镇通过严明纪律不给“走读”、强化督查不敢“走读”、改善环境为了“住读”等三招杜绝了干部走读。据悉,变“走读”为“住读”后,该镇干部们利用晚上留守时间,开展夜学、夜谈和夜访,自学规定篇目4篇,深入农户30多户,解决各类矛盾和难点工作5起。

郎溪县梅渚镇镇村民周锁伢这样评价:“看到有些城里来的干部白天忙着工作,晚上还抽出时间到村民家夜访,耐心与我们说说话,非常感动。”

这是群众的共鸣,这是最高的褒奖!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09日 14:36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王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