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三步走”畅通“最后一公里”之困

重庆市大足区玉龙镇人民政府 杨自杰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是深入落实群众路线,打通惠民、利民通道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践行为民务实理念的关键举措。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需要从根本上下猛药、下狠药,多措并举、从严从实,不能让“最后一公里”成为群众心中永远的“痛”。

  一直以来,“最后一公里”似乎是一个难通开、拓不宽、易堵塞的通道,一些基层部门倡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似乎也是一句口头上“承诺”,“雷声大、雨点小”,落实只是纸上冷冰冰的数字而难以变成有效地行动,百姓的问题永远是问题,百姓的困难依然停留在心灵上的挣扎,无法解决。长期以往,群众积怨成积,不仅损害了党和国家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更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

  要运用好制度的“助力器”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立完善相关运行机制,合理制度设计,为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保驾护航、填油助力。从走出机关、走进群众到察看民困、了解民需,从回应关切、落实到位到服务便民、信息反馈,从民主决策、科学论证到倾听民意、调查研究,都需要制度的刚性约束,推进群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以此来引导、倒逼党员干部更好地运用好手中的权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肩负起自身的责任。

  要运用好群众的“反光镜”作用。党员干部做的好不好,群众满不满意才是最好的标准。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需要利用基层群众监督的重要作用。一是要搭建举报平台,严肃问责追究,形成能举报、敢举报、无后忧的监督氛围。二是要强化宣传,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确保件件必回复、事事有回音,强化推动群众监督成效的落实,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运用好监管的“警示钟”作用。警钟常鸣才能不忘本真。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群众利益的捍卫者,基层干部由其自身的特殊性,与群众有着天然的联接,其自身素养和作风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实效。因此,要加强对相关单位和干部队伍的监督和管理,建立责任明确、分工明细、纪律严明的权责机制,强化底线意识,让警钟长鸣、葆党员本色、溯为民本真。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09日 13:20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梁秀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