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苏区干部好作风与群众路线互动的辩证张力

江西省赣州市公安局章贡分局 汪鹏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党群关系的内在辩证结构,引导出干群良性互动的实践逻辑,致使党的群众路线与苏区干部好作风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辩证张力。因张力的辩证作用,又促使二者之间形成双向互动的机制。

1、党群关系的内在辩证结构。党群关系即是党与群众的关系。在战争年代,党既是领导群众的先锋队,通过群众路线的方式,动员组织群众参加革命斗争,夺取革命胜利,又是完成特定历史任务,实现群众利益的“工具”。在党群关系的这种政治结构中,群众是践行群众路线的主体,党是引领群众实现自身利益的灵魂;在党群关系运行当中,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不但是形成良好党群关系的巨大动力,对党的作风建设有决定意义,而且是形成苏区干部好作风的重要前提。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这是党群关系辩证结构的权威诠释,是拉动党群关系双向互动并有张力的奥秘。

2、干部群众互动的实践逻辑。把群众路线与苏区干部好作风联系在一起,不但在理论层面有价值导向作用,并确立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基点:党群关系的双向良性互动,苏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而且由此基点展开干群互动的实践逻辑,产生了干群之间“苏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谋利益——群众拥护支持”的辩证互动,并由此推动了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形成与发展。

(1)苏区干部为民谋利,群众则衷心拥护。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核心内容。苏区干部以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根本方法;群众则把苏区干部当亲人,把党和政府当作生命来保护和拼命捍卫。

一是苏区干部像和尚念经一样时刻叨念着群众利益,把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把群众的事情装在心中。苏区干部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大小事情都为群众着想,替群众想周到,从小事做起,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而且把它办好,让群众满意,想尽办法解决好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这正如中央苏区长冈乡群众说的:“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特别是党和苏维埃政府着力领导苏区广大群众进行土改,切实解决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且在苏区实行广泛的民主。昔日经济受剥削、政治受压迫的群众翻身作主人,从而赢得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

二是广大群众从苏区干部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懂得是共产党使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认识到苏维埃政府为工农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由于苏区干部极为关心群众的生活,广大群众心向共产党,衷心拥护党,积极拥护和保卫苏维埃政权。而且群众与苏区干部感情深厚,关系密切,亲如一家。苏区干部与广大群众之间铸就“血浓于水”、“鱼水相依”的干群关系。在蒋介石多次军事“围剿”和长期严密经济封锁的极端严酷形势下,苏区陷入极大的困境之时,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组成真正的“铜墙铁壁”,誓死保卫,是苏区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

(2)苏区干部依靠群众,群众则鼎力支持。为了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壮大,党、红军、苏维埃政权、苏区干部,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一切都要依靠群众,需要群众的全力支持。

首先,土地革命战争,是国共双方军事实力极为悬殊的较量。因此,苏区干部都懂得:要打败蒋介石残酷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度过军事和经济的双重难关,走出险象环生的重重困境,就必须依靠群众,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国民党先以十倍、二十倍、三十倍、四十倍兵力,以及用优良的武器,四次包围中央苏区“围剿”红军。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都被打破,以失败告终。红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最根本的就是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得到广大群众的鼎力支持。战争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战争双方,谁争取到群众,谁就能取得战争胜利的力量源泉。在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中,中央苏区的广大群众,父送子、弟送哥、妻送夫,参加红军,支援前线;在反“围剿”战争物资极度匮乏,危及红军将士生存的困难时期,群众把仅有的一点米,仅有的一个铜板,仅有的一尺布,仅有的一块门板,全部交给苏区干部献给红军。在四周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中,群众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倾其全力地支持。党、红军、苏维埃政权、苏区干部,如离开了群众,就象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难于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壮大。

其次,苏区干部要完成好“使苏维埃工作与革命战争、群众生活需要完全配合起来”的使命,就同样必须紧紧地依靠群众。苏区干部只有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做到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才能做好苏维埃政府的工作;才能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够使群众更深入了解党和苏维埃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使群众在极大的困难面前,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革命斗志,更加坚定必胜的信心。

 (3)干部与群众共患难,群众则血肉相联。在国民党大军“围剿”的严峻形势下,在极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当中,苏区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赢得了民心,确保了苏维埃政府工作的开展。

一是苏区干部争做艰苦奋斗的模范。苏区干部以身作则,先人后己,大公无私,勤俭节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表现出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政治品格,以及勇敢面对巨大困难的不屈不挠的钢铁意志,勇于战胜困难的昂扬斗志和精神面貌。比如,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带头从家中背米办公。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他与组织失去联系,在找寻组织的途中,他身上背有一大包作为党的经费的金条,虽沿路乞讨,他却从未动用一丝一毫党的经费。这个真实故事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最好注释。艰苦奋斗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题中要义。

二是苏区干部始终与群众共命运、同甘苦、共患难。在物资非常匮乏的艰苦环境当中,苏区干部廉洁奉公,率先垂范,脚穿草鞋,自带干粮去办公。苏区干部严格要求自己,从来不搞特殊。越困难,越做群众的主心骨;在强敌压境的险恶形势面前,越做群众的顶梁柱,与群众共命运。在生活极端窘迫时,苏区干部始终深入群众,把握群众思想脉搏,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困难,掌握群众的需求,做群众的贴心人,而且自觉地为困难群众排扰解难;群众则坚决地跟共产党、红军和苏维埃政府一条心,到死不反水;跟苏区干部血肉相联,打断骨头连着筋,至死不分离。

群众中有无穷的力量,苏区干部跟群众打成一片,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再强大的敌人都能够战胜。苏区干部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不仅苏区干部与群众在实践中形成双向积极互动、紧密配合的实践模式,而且苏区干部群众感情融洽,齐心协力,创造了密切联系群众,干群关系血肉相联的典范。密切的干群关系,极大地推动了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3、路线与作风的互动机制。群众路线与苏区干部好作风的互动,是一种双向作用。实现群众

利益是二者互动的原动力。群众路线与苏区干部好作风二者的双向作用表现为: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二者的互动机制便是导向机制和促进机制。本文从二者的内涵中分析互动机制的运行机理。

一是导向机制。群众路线的内涵作为一个内禀要素,而且是根本要素,嵌入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核心之中,制导着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本质特征、发展方向和行为风格,使苏区干部好作风注入群众观点的灵魂。苏区干部好作风成为群众观点精髓的外化,成为群众路线精神实质的大众化。这样,就形成“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统一体。推进这种统一体的进程,关键是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血肉相联。因为,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群众决定着历史的结局。因此,要引导群众创造历史的智慧和无穷力量,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是促进机制。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主导着苏区干部好作风发展演化规律,但苏区干部好作风对践行群众路线具有强有力的促进作用。苏区干部好作风,使群众观点转化为群众容易接受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并且改变着群众的思想认识、内在心理等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同时,苏区干部好作风以群众路线作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群众等等一切工作的根本方法,使工作、生活和战斗节奏,纳入反“围剿”的战时状态,纳入到苏维埃政府设置的社会秩序之中。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思想、政治、组织、军事等各项工作应当遵循的根本路径,是苏区干部遵循的根本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上最具威力的独创。

苏区干部好作风,蕴含着坚定信念、调查研究的思想作风;联系群众、为民谋利的领导作风;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生活作风;模范带头、创造一等的工作作风。它是苏区干部在践行群众路线时形成的较稳定的精神风貌,是党性和优良政治品格的集中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内涵的外化。它的本质特征是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它的行为风格是模范带头,争创一流。

党的群众路线决定着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在本质和必然趋向;苏区干部好作风促进群众路线的形成与发展。群众路线对苏区干部好作风起导向作用,苏区干部好作风则形成全面施行群众路线的良好社会气氛。二者互相联系,相互促进,良性互动,配合互补,形成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

在这对机制的共同作用下,苏区干部好作风与群众路线形成了互动的辩证张力,推动着群众路线的价值导向与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实践活动的逻辑契合。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25日 14:23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燕妮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