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党员领导干部要“闻过则喜”

武警西藏林芝边防支队政治处 闫峰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只有密切联系群众,听取群众对自己的评价,才能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判断。党的干部,来源于群众,扎根于群众,应该广泛征求、虚心听取和正确对待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面对下属的尖锐批评,不遮不掩、坦诚相待、真心改正,主动走出机关、走下基层、走进群众,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做实事;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善于从批评中查找、总结失误的根源并及时加以整改,确保工作不再失误。党员领导干部只有“闻过则喜”,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全面,才能更好融洽党群关系,推动党的建设。

二是愿改过。子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对我们共产党员而言,“闻过则喜,闻过则改”是一种基本的党性追求,一种民主的工作方法,反映了我党长期以来坚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1978年9月25日,广东惠州地区检察院麦子灿给时任省委第二书记习仲勋写了一封批评信。在这封1500字的来信中,从头彻尾充满着“批评”味道。以“火药味”开头,以“激将法”结尾,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尖锐、尖刻、尖酸味道。习仲勋在省革委会上自曝来信,他说,“这封信写得好,还可以写得重一点。下面干部敢讲话,这是一种好风气,应当受到支持和鼓励。不要怕听刺耳的话,写信的同志相信我不会打击报复他,这是对我们的信任。”知错必改是闻过则喜的落脚点,如若知错不改,再好的态度面对批评也是徒然。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有“自知”之明,抱着“虚心”的态度,不断反省领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理智地接受群众的批评,换位思考理解批评、思考问题、剖析原因、寻求对策,把接受批评当作改正缺点、发现问题的机会,时刻保持“闻过则喜”的态度。

三是不追过。闻过而后喜,就是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善待批评,不打击、不报复,不掺杂个人感情,能以广阔的胸襟正视自己的错误。官渡之战前,陈琳一篇《讨曹操檄》把曹操骂得穷根究底、一无是处。但当陈琳转投曹操时,一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令曹操哈哈大笑、尽释前嫌。曹操的闻过则喜,不仅无伤其乱世英雄的伟名,反而更衬托出他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豁达与大度。

当下,一些党员领导干部“闻过则怒”、讳疾忌医,他们往往把自己当作权威,容不得党内或班子里出现不同的声音,习惯于“表扬与自我表扬”,把批评自己的人视为异类,打入另册。轻者给穿小鞋、吃夹生饭,重者上纲上线、公报私仇。殊不知扼杀不同意见,也就失去了选择、尝试、比较和检验的机会,造成没有任何其它选择的既成事实。因此,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以革命同志的雅量包容“错话”,不抓辫子、打棍子、装袋子,善于从错话中洞察实情、明辨是非。具体来说,就是要走出三个误区。一是要走出“闻过则惘”的误区。在对待批评问题上搞表面文章,采取文过饰非的做法,表里不一,不敢直面群众的意见建议,于是,装作视而不见,对群众提出的意见高高挂起,敷衍搪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闻过则惘”,闭目塞听,故作聪明,必将贻误党的事业。二是要走出“闻过则疑”的误区。个别党员领导干部自身修养不够,气量狭隘,心眼小,目光短浅,视“提意见者”为异己,自认为群众提的意见是无中生有,伤了自尊,丢了面子,降了威信,对群众意见“杯弓蛇影”。“闻过则疑”不仅影响党员领导干部个人形象,而且会因缺乏舆论和群众的监督,影响班子凝聚力战斗力的生成,甚至导致腐败问题的产生。三是要走出“闻过则辩”的误区。要坚持群众路线,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心实意听取群众心声,不能自以为是、百般狡辩,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搪塞自己工作的失误,袒护部属不作为、乱作为。“闻过则辩”堵塞了群众诉诸权利、表达民意的渠道,违背了民意。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22日 11:03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王楠 打印